
—
“道法自然”
悟道者不论时日,
这“道”便忽然有一天
如灵光闪烁,了然于胸。
—

初识煎茶道是在喜悦汇空间“一城一席“的茶会上。老师和学员们精致的仪容、无可挑剔的奉茶礼节所营造出庄严的气氛,让彼时作为来宾的我如获尊宠,感动至深,萌生了出对煎茶道的精神内核一探究竟以及结识这位美丽的老师的想法。


^ 回香先生
茶席间,身穿和服的回香老师动作驰缓有度,面带轻雅甜美的微笑,彷如从画中走出的仕女。她的声音如丝一般,既温柔且坚定。原来老师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她本是中国人,她的身体里同时流淌着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血液。
当她说到要把日本从中国学到的文化带回中国来的时候,我便联想到老师的名字是起的如何绝妙,这一个“回”字恰恰能够解释所有,她的这种文化使命感让人敬佩。
于是我成了回香老师煎茶道课程的第二十二期学员,这次的助教是我的好朋友苏丽娜和苏丽燕姐妹俩,她们的弟弟苏晓东是我的同班同学,其他的同学还有冯晔、墨吟、少如和姝桐。

^ 第二十二期煎茶道学习班师生合影

煎茶道的学习,精妙之处自然是“道”,若无参透,则落入谨小慎微的礼节和繁复的事茶细节当中。“道法自然”,悟道者不论时日,这“道”便忽然有一天如灵光闪烁,了然于胸。

进入煎茶道正式的学习内容,首先是要知礼,知而行之。礼也分为真礼、行礼和草礼几个层次。上课和下课都是要行真礼,双膝跪在席上,双手十指并拢,轻放在大腿上,行礼时双手画一个弧,掌心触地,两手合成一个心形,腰向前倾斜45度,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老师和同学们相互行礼完毕,我们知道接下来的课程须肃穆以待,认真聆听,互相珍重。茶人行真礼,并说:“奉上一杯茶”,则预示着即将拉开一场茶道的修行,无论是奉茶人还是喝茶人都将凝神屏息,专注于心中手中的这一盏茶。


茶道的修习,亦是一种行为艺术,每一个动作都经历过千百年来不断完善而臻于完美。例如:如何吃点心?以怀纸替代小碟,接过茶点时,需要折怀纸,折角的方向各有含义:上面的折角高代表“喜宴”,下面折角高则是“丧礼”场合的用法。又如茶人出场时,不能踩“界”,因为界上通常写着主人家的家纹。对于客人来说,放在界外的食物还不能享用,唯有放在界内的食物才是属于自己的。此番讲究也就只有修习过的人才能够明了。

作为初级学员的我们,首先学习的是用圆盆奉茶。使用的器皿名称也是颇有意思,茶碗唤作“急须”,公道杯名叫“汤冷”……器皿摆放的位置也务必严谨,不同的器皿和用品根据其所代表的内涵按清线、俗线和洗心线三线来放置。
连续几天的学习,茶人重复地拿着建水出场,擦杯子,入茶,注水,分汤,奉茶……细节很多,稍不留神便忘记了是用横手还是高手位取茶入,应该是用左手抑或右手拿茶碗……





更甚的是,初学者长跪的双腿不到奉完第一道茶就已经是酸麻不适,心也浮躁起来。我们课上的晓东同学,身高一米八有余,身材魁梧,委实一名标准的山东大汉。每每看他习茶到后半段,为了保持好跪坐的姿势,常常是面红耳赤,头上沁出汗珠如豆大。

人的耐力总是可以通过专注的修习得以精进的,看到晓东的坚持,我亦暗下决心,默默地体会这酸、这痛,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个擦杯的动作,倒水的动作……


我们都很庆幸遇到了“回香”老师,她温柔细腻,博学灵动,从不苛责。事茶的手型应该是自然并拢的,我们总有些时候不小心把手指散开了,她会轻声地提醒:是谁的兰花指翘的那么好看啊?我们会心一笑,迅速把手指归位。
我做事喜欢快,杯子在我手上流转,老师扶着我的手让我拿起杯子并注意“顿”一下。经过几次练习,我觉得这个“顿”,不仅是动作过渡起承转合的美学要求,而还有另外一重深意,凡事思而后动,不求其快,求其稳。


整个事茶的过程,我们研习的不仅仅是茶道礼节、动作,更重要的是修炼内心。学会摒除杂念,精神聚集,神守于内,因为任何一点注意力的分散都会破坏事茶的美感和流畅度。
日复一日,到了第四天,这一天的茶会相当于一场汇报演出。每个人的分工都是明确的,作为初学者我们换上一袭白衣充当茶童,这一刻我们都没有了身份的桎梏,纯粹作为这场茶会的一员,谦和恭敬地为上宾奉上一杯茶,让宾客们感受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







茶会最终圆满结束,晚上在回香老师的宿舍聚餐,在轻松的气氛里,酒后或许失态,笑了,哭了,诉说了人生些许不平事。回香老师给我们大大的拥抱,言语中尽是鼓励。
古人云:上师传徒以道;中师授徒以艺;下师以名利相与、以酒肉相悦。回香老师桃李满天下,皆以诚相待,处处言传身教,让我们获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煎茶道学习。

司茶丨回香师生
和果子制作丨凌琳师生
尺八丨相波
壁画丨秋一
摄影丨懶猫
文字丨安妮
场地丨苏州本色美术館
原创图文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明心生活艺术」
图丨文
明心
原创图文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明心生活艺术」
明心生活艺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州市白云区广陈路1688号
明心空间『有园』